close

  近日有人在深圳新聞網發帖稱,每月定存500元,30年後,到退休時足可自己養老。8日,深圳市社保局新聞發言人黃險峰接受記者採訪時稱,這種說法很不靠譜,一旦被誤導而付諸實施,將無法安度晚年。(11月10日《深圳晚報》)
  這篇網文得到了很多網民的支持,官方的發言和媒體的評論,大多圍繞著“自養老”和“公養老”的風險評估而展開。在公眾仍存“養老焦慮”的當下,討論以何種方式養老,或者說以何為主食以何為副食,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不難看出,“自我養老網文”,表達是實際上是一部分人共同存在的對當下社會保障體系一定程度的不信任。這影響到公眾將以一種什麼方式托付後半身的選擇問題。所以,有作進一步分析討論之必要。
  筆者以為,有人寧願選擇“自我養老”而不參與“社保”,原因不外乎這樣幾個:
  一是說明儲蓄、投資等養老方式,確實產生了效果,也為未來發展奠定了一定的民意基礎。這對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障構成了一定的挑戰或者說刺激。這位網友通過算細賬以及從一些成功實現“自我養老”事實中,認為“自我養老”是靠譜的。與之持同樣觀點的網民也大有人在,網上支持者眾,網下或也有支持者。說明銀行和一些商業養老保險公司,還大有文章可做,或可開發更多的“養老產品”。
  二是說明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真正深入人心,至少認定“自我養老”更靠譜的網友和其支持者,對目前的社保制度心存疑慮。而事實上,目前也沒有拿出有力的證據打消這種養老疑慮。或者說,我們對社保制度的宣傳,還存在“皇帝女兒不愁嫁”的高傲。而相比之下,商業保險公司的乘虛而入,步步為營,卻不斷叩開公眾的保險大門。
  毋庸諱言,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確實存在讓人不放心的因素,比如養老金缺口問題、未得到廣泛認同卻幾乎箭在弦上的延遲退休問題、曾經的養老金被挪用侵占問題、養老金上市風險問題、養老金占收入比(養老金替代率)跌破警戒線問題……對這些問題,如果不能進行科學基礎上的釋疑解惑並最終令人信服,而只是就社保而社保地簡單算賬,那將仍然不能打消公眾的“社保風險意識”,也將很難讓公眾在未來養老設計上,鐵了心地首選社會保障而次選其它保險方式。
  政府要做的,除了加大對社保的宣傳力度之外。更多的還是要在進一步完善社保制度的這一頂層設計上下大氣力、大功夫,如打破“雙軌制”,規避入市風險,可承受的延遲退休等等。通過這些深水區的改革,尋求社保的最大公約數。也因為如此,公眾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才寄托了更多的期待。因為,在公眾看來,社保和“自我養老”應該何為主,何為輔,關鍵要看哪一個更可信、更可靠。
  如果把養老比作在海浪中前行,那麼當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成為一艘“航空母艦”,公眾還會選擇乘坐飄搖不定的“小帆船”嗎?
  文/印榮生  (原標題:網民為何選擇“自我養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f21gfcgp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