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鐵讀報乘客
  ■ 西洋鏡
  “在現在的日本,地鐵、公車或者馬路上,還會有很多人看報紙嗎?”對於這個咖啡機問題,不管是曾去過日本的人或者來自日本的友人,回答都是肯定的。為何在新媒體引發的信息爆炸席卷全球時,日本報紙卻能“免疫”呢?為什麼日本人愛讀報?帶著這些問題,我拜訪了日本發行量最大的《讀賣新聞》中國總局局長加藤隆則。
  95%的發網站優化行是靠讀者訂閱
  加藤隆則1988年進入《讀賣新聞》,如今已在報業工作了25年。也許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病,即使是簡單的交流,加藤也準備了厚厚一疊資料。他坐在我對面,景觀設計每講到一處,就彎下腰翻到那頁的資料,指給我看。
  《讀賣新聞》1874年東森房屋創刊,是日本現存壽命最長的報紙,發行量1000萬份,居世界首位。
  《讀賣新聞》六成的收入來自於銷售發行,廣告收入只占兩成,另外還有一些諸msata如房地產等其他收入。
  在全部發行的份數中,約95%是訂閱。維持如此大的訂閱發行,不是件容易的事。
  《讀賣新聞》在日本全國約有7400家報紙銷售點,在其中的從業人員約9萬人。加藤剛剛入行時,曾到銷售點進行培訓,跟著送報員一起工作。
  “工作非常辛苦,基本上凌晨兩三點起床,然後套報紙,把廣告夾在報紙中。大概6點左右結束早報的派送工作。休息一會兒,繼續著手開拓新訂戶。中午12點過後,《讀賣新聞》的晚報又出街了。”加藤說,以前很多家境不好的學生做報紙銷售員,能夠拿到報社發給的獎學金。
  巨大發行量培養對報紙感情
  日本各大報都是這種獨特的網絡狀發行方式。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報業迎來了大發展,巨大的發行量同時培養了日本人對報紙的感情。加藤說,那個時候,如果一家人不訂報紙,會被人看不起。會有人說:“瞧這一家人,連報紙都不看。”
  那時日本報紙的競爭非常激烈。銷售人員拿著一大堆贈品去問:“要不要訂報紙,訂就送。”據說,曾有銷售人員許諾訂報紙送洗衣機。為防止其他報社的銷售人員“搞破壞”,報社還會專門雇用退休警察來監督。
  正是這種獨特的發行模式,維持了日本報紙經久不衰的高發行量。
  不過,加藤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這是一頭大象,正因巨大,所以轉身更加緩慢”,“如此大的銷售制度,不能一下子改。我們要考慮銷售點的感受,所以非常謹慎地對待網絡的發展。”目前,《讀賣新聞》上60%的內容能在網上看到,只有紙質報紙的訂戶才能在網上看到所有的內容。
  報社投入維持“文字文化”
  日本報紙發行量巨大,但是日本高校的本科階段新聞專業較少。加藤的同事大部分都不是新聞系畢業生。
  “日本報社在培養記者方面很捨得。當然也需要記者來回報。”加藤說。
  在《讀賣新聞》,剛入社的年輕記者,要被派到外地磨練5年。這些新人往往從採訪警察乾起。因為警察最難採訪,常常不理人。為了能跟警察認識,新人們想了很多招:如查到某位警察生日,到那天跟他打招呼說:“早上好,生日愉快!”或故意在警察家門口問路,第二天,再去找那個警察,跟他說:“昨天找您問路了,太感謝了。”第三天又去找警察,才告訴他“我其實是記者”,然後“警察就會笑了”。
  當大家經過幾年曆練,再次回到東京本部時,還要被重新分配部門,仍然從新人乾起。“這個行業最需要的是經驗,人是最珍貴的。”加藤是這麼認為的,“記者在日本收入不能算高,但是社會地位高。”
  日本報社在維持“文字文化”方面,也做了很多積極的努力和投入,比如派記者去學校上課,發行面向兒童的周刊等。
  “保持‘文字文化’還有空間,這種傳統的東西要保留,不能一下子放棄。”加藤說,這既是公益活動,也是為了報紙自身的生存和未來。
  新京報記者 儲信艷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f21gfcgp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